【我的鐵路風景】悠悠慢火車描繪民生路上的溫情圖卷
在大涼山腹地,有一列運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慢火車,它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之間,穿行于崇山峻嶺之中,成為了大涼山深處的一道獨特風景線。這列慢火車不僅是連接大涼山與外界的重要紐帶,更是當地彝族群眾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他們的情感與希望。
這列慢火車之所以被稱為“慢”,是因為它在沿途的每一個小站都會停車,以便于當地居民上下車。它不追求效率,而是以最貼近民生的速度,為大涼山的彝族同胞提供著便利。對于生活在大涼山深處的居民來說,這列火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們通往外界的橋梁,與外界交流的窗口。
在國鐵沈陽局通化至長白山間也開行著這樣的慢火車,雖只有4節車廂,但卻是通化站至長白山站間唯一一趟火車,也是沿途村民出行的必備交通工具。這每天一趟的列車是村民們探親訪友、出門就醫、售貨購物的最暖“公交車”。慢火車的運行,不僅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還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它幫助當地居民將特色農產品帶出大山,沿途的美景與民族風情也吸引了眾多游客,這也為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推動了當地的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此外,慢火車還承載著教育的使命,每年都有許多孩子乘坐這列火車前往城市求學,追求更廣闊的人生舞臺。
在高鐵時代,慢火車雖慢,但其承載的民生情懷從未改變。盡管慢火車運行成本高,但卻從未提價,始終保持著低廉的票價,確保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負擔得起。這種以人為本的運營理念,不僅體現了鐵路部門對人民群眾的關懷,慢火車還成為了山區百姓的“便民車”“致富車”“連心車”,它們見證著沿線地區從貧困走向富裕的巨大變化,也踐行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慢火車成為了一種溫暖的存在,它不僅連接著山區與外界,見證著發展變遷,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更連接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向外界展示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與山區的美麗風光。鐵軌上的民生溫度,時時映射出慢時光里的鐵路溫情,載著民眾駛向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