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學院:產教融合訂單式培養人才 打通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通道
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產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沈陽工學院與行業頭部企業深度合作,精準對接產業需求,以就業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打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業一體化通道,有效解決了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探索了一條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途徑。沈陽工學院通過校企共建訂單班、現代產業學院等模式,從數控技術到工業機器人,從 ICT 領域到智能制造,將行業企業需求融合到人才培養全過程,畢業生質量顯著提高,就業“雙向選擇”更有競爭力、“定向輸送”更有針對性,實現從校園到職場無縫銜接。
一是實施訂單班精準育才,校企協同破解人才供需痛點。傳統高等教育模式下,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具有很強的學科特征,忽略了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導致畢業生規格與企業需求出現結構性矛盾。為有效解決這一矛盾,沈陽工學院攜手華為、華中數控、庫卡機器人有限公司等行業領軍企業,構建 “需求導向、全程參與”的訂單式培養機制。沈陽工學院與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訂單班”,通過“把生產線搬進課堂,讓論文寫在車間”的模式,讓學生能夠較早進入企業實習,接觸學習到行業的尖端數控技術。截至目前,“沈工—華中數控一帶一路訂單班”已經連續開展了三屆,每屆40-80人。訂單班面向高檔數控機床應用、調試維護崗位需求,適應海外工作需要,校企聯合培養 “專業 + 俄語” 復合型人才。該培養模式下,不僅強化高檔數控機床應用技術訓練,還為學生提供俄語語言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滿足行業內工作中多語言交流需要。校企雙方聯合組建師資團隊,共同開發課程、編寫教材,采用企業真實項目開展項目式教學,實踐項目由華中數控根據崗位需求提供,涵蓋機床結構、電氣控制、數控編程等多方面內容,實現了教學訓練內容與崗位需求的緊密銜接。首屆訂單班42人被企業一搶而空,第二屆開始訂單班人數增加到80人。沈陽工學院與全球頂級工業機器人企業 KUKA 深度合作,建設了總面積 8000 平方米的 KUKA 學院,學生利用先進設備實現了沉浸式的工業機器人技術環境學習。KUKA 公司為學校教師開展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培訓,提升教師的實操能力與課程開發能力。同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體系,采用 “理實融合"”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機器人基地成為理實融合教學和實操的“練兵場”。其中,2024年首屆訂單班24人全部被KUKA機器人錄用,2025年校企達成訂單班培養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連續五年每年聯合培養不低于60人。
二是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錨定數智技術賦能人才培養。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數智技術正重塑人才培養邏輯。沈陽工學院與華為、美的等行業頭部企業共建18個現代產業學院、24 個實踐教學中心,以數智技術賦能人才培養,構建起“實景、實戰、實訓”三位一體的全新教學模式。華為-沈工現代產業學院涵蓋華為數通、5G、大模型大數據、鴻蒙、昇騰、鯤鵬等六大技術方向。16 位華為金牌講師駐場教學,將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教學內容,與學校教師共同開展“雙師授課”。大一進行企業數字化體系認知和崗位認知,大二熟練操作數字化軟件,大三掌握行業標準和底層技術,大四創新性的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認知-實踐-創新”三級培養體系讓學生從認知到應用遞進式提升,最終具備“即來即用”的專業能力。培養模式得到行業企業的廣泛認可,2025年5月,學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舉辦“華為ICT人才雙選會”,華為上下游ICT行業的優秀企業帶來300余個就業崗位,涵蓋華為傳輸網絡工程師、大數據工程師等104個類別,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個熱門專業,學校100余名畢業生與企業現場達成就業意向。沈陽工學院以現代產業學院為依托、數智賦能人才培養的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學生不僅能充分就業,在職業發展中也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通過在校期間參與過企業真實項目,熟悉行業標準和技術流程,畢業生在崗位晉升和技術創新中更具優勢,薪資水平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企業對此模式高度認可,紛紛反饋學校培養的學生職業素養和崗位適配度明顯高于普通畢業生,入職后能快速適應崗位工作,大大縮短了企業的培訓周期。華為-沈工現代產業學院的成功建設被華為標的為“華為教育界全球樣板點”。該模式被復制到其它現代產業學院,繼華為之后,沈工-美的數字燈塔學院成為美的集團數字燈塔學院全球樣板間。合作企業帶領其生態合作伙伴企業來到沈工,共同參與教育教學和就業工作,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和高質量就業。
沈陽工學院以產教融合為筆,以訂單培養為墨,“從沈工-華中數控訂單班助力中國技術走向世界,到KUKA學院為智能制造儲備人才”,“從華為—沈工現代產業學院培養ICT創新人才,到沈工—美的數字燈塔學院探索AI+制造業人才培養新路徑”,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畫卷上描繪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成功范例,更是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沈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