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京沈高鐵助力東北振興“跑”出新時速
據悉,7月1日零時起,沈陽鐵路部門將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此次調圖的最大亮點,無疑是京沈高鐵正式邁入時速350公里常態化運營時代。沈陽至北京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2小時29分,鐵嶺、四平等東北主要城市進京時間大幅縮短。
“毛細血管”再延伸,客貨雙增織密流動網。此次調圖,沈陽鐵路部門在運力投放上做足“加減法”。圖定客貨列車總量突破3400列大關,新增的22列旅客列車,不僅加密了通遼至長春等城際線路,更將服務觸角延伸至阜新、鳳城等縣級市站點40余列次。這種“毛細血管式”的運力滲透,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旅客“中轉難”問題,讓交通網絡在東北大地上編織得更加細密均衡。貨運方面,通過增開合肥東至沙嶺跨局多式聯運班列、通榆至鲅魚圈管內普快班列,并優化中歐班列裝車組織站新增得勝臺、長春南等,實現了“重載提效”與“快速直達”并行。一列列滿載工業原料與特色農產品的鋼鐵巨龍高效穿梭,為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暢通區域經濟循環提供了堅實支撐。
智能動車組上線,“走得好”體驗再升級。速度提升之外,服務升級是此次調圖的另一重頭戲。56列經由京沈高鐵的時速350公里復興號標桿列車密集開行,其中新增的CR400BF-GS新型復興號技術提升型智能動車組成為焦點。官方數據顯示,該車型通過優化布局,標準編組定員提升至619人;采用降噪內風擋、新型地板減震器等靜音技術,車廂環境進一步優化;車廂內USB接口等細節也根據旅客反饋進行了人性化升級。更值得關注的是服務“下沉”的溫度:縣級市停靠站點的增加,直接惠及沿線中小城市居民的商務、探親、就醫等多元出行需求。從“走得了”到“走得好”,旅客出行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細節中不斷攀升。
京沈提速350公里,“時空走廊”催生協同新效率。京沈高鐵的全面達速,在京津冀與東北腹地間架起了一條更高效的“時空走廊”。時空距離的壓縮,正轉化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加速度。大站快車數量由現行16對大幅增加至28對,沈陽、長春、哈爾濱方向運力提升尤為突出,強化了樞紐城市的輻射力。高鐵快運網絡的完善,使遼西等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得以更快速、更低損耗地進入京津市場,“朝發夕至”成為現實。這條“強紐帶”,讓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東北與首都圈之間加速奔流,激發出區域經濟的新活力。
每一項舉措背后,都是“人民鐵路為人民”初心的精準落地。這場精密的運力“繡花”,織密的不僅是東北大地的交通經緯,更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勁紐帶。當一列列復興號承載著希望與機遇加速穿行,我們看到的是中國鐵路以專業與匠心,為東北全面振興注入的澎湃鐵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