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慢火車”駛向共同富裕的溫情紐帶
在高鐵如織、速度至上的現代交通網絡中,有一類火車似乎與時代格格不入,它們緩緩行駛,穿越崇山峻嶺,連接著一個個偏遠村落。這便是“慢火車”,它們非但沒有被高鐵的浪潮淹沒,反而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溫情紐帶。
“慢火車”是鄉村振興的“民生線”。成昆鐵路上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車,便是一列承載著民生希望的列車。它穿梭于大涼山腹地50余年,沿線經過38個鄉鎮,輻射周邊97個鄉鎮,成為了當地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里,慢火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村民采買、售賣、務工、求學的“民生線”。車廂里設置的家禽牲畜區、農產品交易區,讓老鄉們得以帶著自家種的土豆、核桃、花椒乘車趕集,而學生則每周乘坐它往返家校。同樣,在東北地區,國鐵沈陽局開行的4318次公益“慢火車”也被百姓親切地稱為“列車大集”,車廂里售賣的都是附近山民自家曬的山貨。這些“慢火車”,用其特有的方式,悄然改善著百姓的生活,成為了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
“慢火車”是公平發展的“溫度計”。在高鐵網絡日益完善的今天,仍保留了81對公益性慢火車,覆蓋21個省份的偏遠地區,每年運送旅客超1200萬人次,這些看似“虧本”的生意,實則做在了人民群眾的心坎上,這種不計成本的堅守,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慢火車”的堅守,讓偏遠地區的群眾得以享受公平的發展機會,讓發展的溫度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慢火車”與高鐵并行,詮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的發展既需要高鐵的“速度”,也需要慢火車的“溫度”,“快”是效率,是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慢”是溫度,是均衡發展的底線保障,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交通運輸體系的完整圖景。在推進高鐵建設的同時,鐵路部門并未忽視慢火車的優化與提升,國鐵沈陽局在推進東北高鐵建設的同時,仍然注重優化“慢火車”服務,增設供暖設備、改善車廂環境、延長停靠時間等,讓偏遠地區群眾得以共享發展成果。這種“快慢結合”的發展模式,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既追求經濟騰飛的速度與效率,也不忘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在發展中不掉隊。
這些穿行于山水之間的“慢火車”,如同一條條溫情的紐帶,將偏遠地區與現代社會緊密相連,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不僅是交通工具的象征,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