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哈大高鐵:鐵骨柔情繪奇跡,冰雪匠心映歸途
2025年6月,世界首條高寒高鐵哈大高鐵累計發送旅客突破10億人次,書寫了中國高鐵的又一輝煌篇章。這條無畏零下40℃嚴寒、馳騁于白山黑水間的鋼鐵巨龍,歷經12載風雪洗禮,不僅是中國高寒高鐵技術的巔峰之作,更是驅動東北振興的強大引擎,它疾馳的每一寸軌跡,都深深鐫刻著中國鐵路人頂天立地的背影。
創新,是融化凍土的烈焰,亦是冰雪匠心的淬煉。 高寒禁區曾被視為高鐵不可逾越的“天塹”,中國鐵路人卻以自主創新的烈焰將其鍛造成通途。沒有先例可循,就在風雪中摸索;沒有經驗可鑒,就在嚴寒中創造。從凍土路基的穩定控制到接觸網冰凌的智能感知清除,每一次突破都是智慧在極限條件下的淬火重生,是挑戰嚴寒的“匠心”獨運。這些“黑科技”的落地生根,不僅讓哈大高鐵成為全球高寒高鐵的標桿,更將一套可復制的“中國方案”饋贈世界。這創新的烈焰,熔化了自然的桎梏,也點燃了東北振興的希望火種。
擔當,是刺破極寒的鋒芒,是鐵骨錚錚的誓言。面對零下40℃的極限嚴寒與70℃的溫差裂變,退縮從未是鐵路人的選項。道岔凍結、接觸網覆冰、路基凍脹,每一項都足以讓列車寸步難行。然而,中國鐵路人以血肉之軀鑄就安全長城,在冰天雪地中彰顯“鐵骨”擔當。深夜的除冰號角穿透風雪,是線路工在零下三十度嚴寒中揮動冰鎬的鏗鏘節奏;黎明前的第一班列車安全駛過,凝結著檢修人員徹夜監測凍脹隱患的心血。12載寒暑,上百次暴雪,67117萬公里安全運營里程,每一寸延伸的軌道,都深深鐫刻著鐵路人“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忠誠擔當。無論春運大潮如何洶涌,無論風雪如何阻隔歸途,他們都在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鐵路人,扛得住最冷的冰霜,守得住最暖的歸途。
奉獻,是溫暖歸途的爐火,是鐵骨之下的萬般柔情。十億客流的背后,是無數個平凡崗位上的默默堅守與深情付出。當列車在零下30℃的寒夜里疾馳,是檢修工呵氣成霜的徹夜守護;當春運人潮涌動,是客運員沙啞嗓音中的耐心指引。長春站“春之約”的溫馨相助,沈陽站“美麗”服務臺的細致關懷,大連站“劉曉云工作室”的點滴溫暖,讓“人民鐵路為人民”的誓言在刷臉進站、電子客票、互聯網訂餐的便捷中,更在那些無聲的攙扶與微笑里化為可觸可感的“中國溫度”。正是這無處不在的“柔情”服務,讓疾馳的鋼鐵巨龍滿載人間暖意。日均發送旅客從6.7萬到35.9萬的攀升,單日49.7萬人次的極限考驗,無不浸透著鐵路人以奉獻為爐火,溫暖億萬“歸途”的赤子之心。
10億人次穿越風雪,是哈大高鐵的里程碑,更是中國鐵路人精神力量的豐碑。它用“鐵骨”般的擔當在極寒之地立起安全標桿,以“冰雪匠心”在技術禁區刻下中國印記,憑“柔情”奉獻在萬里“歸途”傳遞人間暖意。這群時代的“道釘”與“鋪路石”,用青春和汗水在冰封之境鐫刻下“交通強國”的擔當豐碑,讓每一次穿越冰雪的旅程,都成為一場關于溫暖與希望的堅定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