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漫評:二十五載護學路 鋼軌書寫援疆情

日前,載著138名新疆高中班師生的G8047次列車,從大連北站再次啟程。自2000年遼寧實施援疆教育項目起,國鐵沈陽局便開啟了25年的護學長跑——從最初普通列車的人工售票窗口、綠色通道,到如今高鐵時代電子客票系統、全程引導幫扶,運輸工具迭代、服務細節升級,唯“守護新疆學子求學路”的承諾從未動搖,以25載不變堅守,筑牢連接內地與邊疆的同心橋。
從人工幫扶到智能服務,實現站車服務的迭代升級。25年前,鐵路工作人員靠人工登記、手寫票據,為新疆學子開辟“綠色通道”;如今,電子客票系統、智能引導標識全面上線,大連北站的“學生售票?凇,能自動識別新疆學子身份信息,同步關聯“綠色通道”權限。列車上,乘務員不再單純憑經驗找需求,智能巡檢設備可監測車廂溫度、行李狀態,還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為攜帶民族樂器的學子預留寬敞置物區。技術手段持續迭代,不變的是鐵路部門對學子需求“想在前、做在前”的服務溫度,讓25年護學服務隨時代進階、貼合需求。
從流程保障到文化共情,體現民族關懷的深度融入。鐵路部門的護學服務,早已超越簡單行程保障。列車餐車會依據新疆學子飲食習慣,備好馕餅、特色小菜;車廂廣播在漢語、英語之外,增加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溫馨提示。25年里,從最初“保障平安抵達”的基礎目標,延伸到“尊重文化習俗”的情感共鳴——乘務員主動學習民族禮儀,車站候車區設置民族文化宣傳角,把一趟趟列車變成“流動的文化交流站”。這些細微處的文化共情,是鐵路部門對“促進民族團結”使命的深刻踐行,讓護學路不僅是地理歸途,更是民族情感交融紐帶。
從單次護航到長效機制,體現鐵路擔當的持續堅守。25載護學,鐵路部門靠的不是零散舉措,而是一套長效機制。從與援疆學校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提前掌握學子出行時間、人數,到鐵路內部“跨部門協同響應”,售票、安檢、乘務無縫銜接;從每年定期培訓“護學專項服務團隊”,到將新疆學子護學經驗,反哺到其他特殊群體服務之中,是鐵路干部職工日復一日的執著堅守,把“護學”從一項任務,沉淀為融入企業基因的一份責任。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這份堅守如鐵軌般堅實,生動詮釋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持久擔當。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碑敯倌昵暗氖吅聘枧c今日鋼軌上的列車轟鳴交響,鐵路部門以25年護學堅守,在天山與渤海之間描繪新時代的“同心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