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醫科大學青年學子筑起“生命火種”長城
中新網遼寧新聞6月20日電 6月19日 在大連醫科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百余名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的青年學生排起了長隊,等待參加造血干細胞血樣的現場采集。
這是一場跨越21年的生命接力,自2004年啟動以來,該校已累計招募4358名入庫志愿者,開展18次捐獻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配型成功并完成捐獻23例,這個數字占大連市捐獻總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國高校前列、東北地區高校首位。
“2015年,我還是大連醫科大學的大三學生,就正式加入了中華骨髓庫,隨時等待配型成功的呼喚。后來我畢業去北京工作,還特意去紅十字會更改變動的手機號,就是怕失去聯系……”大連醫科大學造血干細胞志愿服務項目21周年暨第18次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現場,該校第23例捐獻者陳桐講述起他的故事——在報名九年后,他終于和一位3歲的河南白血病患兒配型成功,并順利完成捐獻。
據調查,我國目前至少有400萬白血病患者,其中50%是兒童,并以2-7歲居多。造血干細胞移植能夠使患者恢復造血和免疫功能,接受移植后的療效明顯改善,超過半數的患者能獲得治愈。鑒于十萬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工作意義十分巨大。
記者了解到,21年來,大連醫科大學持續開展“心相連 愛相隨”造血干細胞捐獻公益項目,將志愿服務精神與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緊密結合,立足大醫輻射全市高校,廣泛開展科普宣講活動,形成了做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光榮的良好氛圍,4358名大醫師生加入中華骨髓庫,采樣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倍。
活動現場,校方特邀9位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成功捐獻校友返校,授予“榮譽校友”稱號。大連醫科大學向各高校發出倡議,并成立由大連高校聯合組建的新一屆志愿宣講團,3位捐獻者現場分享。其中,三天前剛剛捐獻完成的大連交通大學趙興老師,以親身經歷發出呼吁:“自己身體恢復得很好,捐獻過程安全可靠,期待更多同行者加入這場生命接力。”
“二十年前,那是2005年我讀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我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想法很簡單,也很熱血:萬一哪天,我能救一個白血病患者的命呢?沒想到的是,八年后,2013年,我自己被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醫生很直接:想活命,必須做造血干細胞移植。”一位受捐者托人致信的發言,讓在場很多人淚目。幸運的是,臺灣骨髓庫傳來了好消息,一位素不相識的志愿者和她配型成功!“移植手術很成功,我活過來了!被救活的人,更懂得生命的重量。我的愛人默默地去中華骨髓庫留了樣,成了一名志愿者。他說,輪到我們給人家帶去希望了……”
大連市團市委書記王超表示,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他人生命,是展現出新時代青年“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擔當。他向全市青年代表發出倡議:做生命接力的先鋒者、做科學傳播的輕騎兵、做志愿精神的傳承者。
大連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專職副會長萬鵬飛指出,多年來,大連高校在紅十字工作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大連市紅十字會將始終與大連各高校、團市委攜手同行,把開展學校紅十字工作與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校組織優勢、人才優勢,將“人道、博愛、奉獻” 的精神播撒到更廣闊的天地。
大連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李海洋對全市青年學子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向到場的志愿者們致以敬意。“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是對紅十字精神的生動詮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實踐,更是對大醫紅色基因的賡續與傳承。希望公益項目充分發揮育人作用,成為落實立德樹人的生動課堂讓校園內、身邊人的真實故事成為最具有說服力的思政課資源。”李海洋說。
會后,百余名大學生紛紛卷起衣袖,陸續完成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他們將為更多人帶去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