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鋼鐵駝隊馳騁新絲路
6月10日,青島膠州站汽笛長鳴,75052次中歐班列如鋼鐵游龍般啟程,宣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大動脈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十數萬列車輪飛旋,不僅卷起了4500億美元貨值的磅礴經濟浪潮,更以穩定可靠的姿態,在亞歐大陸鋪展出一幅嶄新絲路通途圖景。
昔日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綿延萬里;今日中歐班列,則以西、中、東三條國內通道精準吸納八方貨源,在境外形成北中南三線并行之勢。中國東北部進出口岸正為中歐班列注入強勁動能。作為東北亞開放樞紐,大連港已發展為海鐵聯運支點,28條圖定班列線路如放射狀連接歐亞腹地;百年口岸綏芬河經擴能改造后通行能力倍增,成為貿易的黃金通道;新投用的同江北口岸更如一把鑰匙,開啟了黑龍江大橋鐵路運輸新紀元。
這些口岸的協同發力,使東北地區從傳統“末梢”躍升為聯通亞的國際物流前沿。同步開辟入歐新徑路,“暢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陸互聯”的格局豁然開朗。128個中國城市為起點,班列足跡已覆蓋26個歐洲國家229個城市及11個亞洲國家逾百城市。
而在海鐵聯運的廣闊舞臺上,從波羅的海、里海、黑海的新航跡,到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及沿海港口的無隙銜接,更有大連、青島等28條圖定海鐵班列線路如交響樂般奏響。相較于傳統海運和空運,鐵路運輸以時效穩定、成本均衡的優勢,成為連接亞歐的“黃金通道”。
從東北的重工業及汽車產品到京津冀地區的棉紡輕工業,從長三角的智能家電到成渝地區的電子設備,從華北的機械裝備到西北的新能源產品,日均43列班列將“中國制造”高效輸送至歐洲市場,返程班列載回的汽車零部件、精密儀器、農產品等商品,則凸顯了中歐產業鏈的互補性,中歐班列的穩定開行成為保障國際供應鏈安全的“壓艙石”。
鋼鐵巨龍日夜不息,11萬列并非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在合作共贏旗幟的引領下,這支縱橫亞歐的鋼鐵駝隊,既肩負著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時代重托,亦承載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千年愿景。它駛向的不僅是遠方的貨站與市場,更是文明互鑒的遼闊未來——那鋼鐵輪軌延伸之處,即是人類攜手共進的無疆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