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鐵路發展新征程,民生經濟雙騰飛
在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里,交通作為經濟命脈與民生紐帶,始終占據著關鍵地位。鐵路宛如鋼鐵巨龍,穿梭于廣袤大地,以其強大的運力和高效的連接能力,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旅客出行到貨物運輸,從國內流通到國際合作,鐵路正以一系列創新舉措和發展成果,書寫著服務民生與經濟發展的嶄新篇章。
鐵路客貨運量的增長,是國家經濟活力與人民出行需求的直觀體現。2024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43.12億人次,同比增長11.9%;貨運總發送量完成51.75億噸,同比增長2.8%。這一組組數據背后,是鐵路部門不斷優化運輸組織、提升服務質量的成果。隨著高鐵網絡的日益完善,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鐵路成為許多人中長途出行的首選。而貨運量的增長,則反映了工業生產、貿易往來等經濟活動的活躍,鐵路作為物流大動脈,為各類物資的流通提供了堅實保障,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
中歐班列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物流合作的典范。2025年6月,中歐班列歷年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發送貨值超4500億美元。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運輸組織、運輸模式和通關便利化等多方面的創新。運輸能力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讓中歐班列在國際物流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創新運輸模式,根據境內外運輸組織特點提高最大編組輛數和牽引質量,進一步挖掘了運輸潛力;而“數字口岸”系統的投用,則大幅提升了口岸通關效率,為中歐班列的穩定暢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銀發旅游列車和“公轉鐵”運輸等特色業務的開展,體現了鐵路部門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和對社會責任的積極擔當。沈陽鐵路部門累計開行銀發旅游列車350余列,運輸旅客11萬人次,通過深入老年群體聚集地調研,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滿足了銀發族的出游需求,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而沈鐵大連鐵路物流中心積極聯合錦州港等單位,推進錦州港上水銅精礦“公轉鐵”運輸,成功實現增收上量。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針對客戶物流成本增加的問題,通過鐵路、港口共同讓利,保障客戶綜合物流成本零增長,穩定了貨源,實現了多方共贏。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鐵路部門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提升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加強與國內外各方的合作,拓展業務領域,為服務民生、促進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已然成為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