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鑄牢價值、深耕文旅融合 攜手繪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畫卷
中新網遼寧新聞6月10日電 近年來,老北市景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構建起“歷史為基、文化為魂、交融為要”文旅發展格局,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全方位互嵌。2024年接待游客941萬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近5000萬,成為央視中秋晚會沈陽分會場選址。2025年春節、“五一”等假期旅游人次、收入同比雙增長,加快成為東北地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窗口和文化地標。
加強文化融合創新,促進共同體建設出彩出新
以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為著眼點,深挖提煉文化資源鑄牢價值,突出品質化、特色化、地域化,持續擦亮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旅游產品和旅游品牌。
打造立體文化矩陣。著眼于將數量眾多、內涵豐富的資源穿點成線,實現“一線看多元”,組織召開旅游路線設計和產品設計研討會,構建“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紅色基因”的立體文化矩陣,創新資源整合與場景再造,串聯錫伯家廟、實勝寺、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等22處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民族文化傳承帶”與“紅色記憶長廊”,2024年新增投壺、錫伯族射箭競技等沉浸式民族文化體驗項目12個,全年接待研學團隊超200批次,矩陣效應顯著提升。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樹立品牌意識,厚植文化沃土,積極打造體現“融合性”的文藝精品和文化產品。開發“龍鳳呈祥”系列文創產品30余款,打造節慶IP,舉辦“北市民族文化節”“冰雪非遺嘉年華”等品牌活動,實現旅游人次、收入雙提升。今年“五一”假期,圍繞“桃花”意象,聯合推出《鳳鳴沈陽·戲承流芳》《鳳舞傳承》等演藝作品,吸引游客近90萬人次,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持續加強講解創新。加強解說詞創新與傳播,將“五個共同”理念融入5條旅游線路解說詞,培訓講解員10名,互動體驗升級,在漢字主題書房開展“漢字尋根”親子活動,2024年舉辦非遺手作體驗活動500場,參與游客超10萬人次,文化穿透力、感染力、凝聚力、感召力持續提升。
協同區域聯動發展,推動互嵌互融走深走實
堅持以旅游為媒,持續打破壁壘限制,營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會環境,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構建“一核引領、多極聯動”的民族文旅發展格局。
從聚力市內協同入手,夯實聯動發展基礎。強化市內資源整合,聯合西塔國際美食風情街、西關特色美食街等地打造“民族文化體驗環線”,實現景區間客源互送,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收入增長25%。2025年域內游客共享率超60%。加快打造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的文體商旅綜合體,引導各民族經營主體圍繞民族美食、非遺文創等項目創新創業,2025年帶動周邊300余戶各族群眾創業成功,旅游為民、旅游帶動效能持續釋放。
以織密省際網絡拓展,深化跨域合作效能。加入“東北民族文旅聯盟”,與吉林延邊、內蒙古通遼等地推出“民族風情聯票”,2024年互送游客5萬人次;與京津冀、長三角景區合作開展“文化走親”活動,老北市景區影響力不斷擴大。
科技賦能體驗升級,助推品牌影響破圈破局
將科技賦能作為破局關鍵,通過加快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實現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科技賦能產品研發,破解創新枯竭。依托“中華民族文化創意研發中心”,推出《錫伯戍邊》數字舞臺劇,通過AR技術還原錫伯族萬里戍邊、保家衛國場景,成功“出圈”,全網播放量突破5000萬次,眾多網友表示通過舞臺劇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利用無人機技術開發“鳳舞九天”文化景觀,上座率達95%,成為沈陽“網紅打卡點”。
科技賦能智慧服務,破解“成長煩惱”。上線“老北市”智慧旅游平臺,整合景區導覽、票務預訂、文化體驗等功能,既優化了游客游覽體驗,同時有效提升了景區游客承載能力。2024年,線上訂單占比提升至40%,游客停留時間延長至4.5小時。2025年新增游客行為分析、文化體驗定制等服務,通過大數據精準推送個性化消費項目,提升游客二次消費轉化率和線上復購率。
科技賦能實物展陳,破解同質競爭。構建“實物展陳+數字賦能+故事敘事”的沉浸式教育體系,實現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加快空間重構與技術賦能,升級錫伯家廟“萬里戍邊實物化沙盤”,運用全息投影技術還原錫伯族與新疆各族群眾共抗外部侵略、共建美好家園的場景,2024年實現參觀人次同比增長60%。
加快人才隊伍培育,實現服務能力提質提效
將育人才、建隊伍作為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加快建設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平人才隊伍,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服務能力。
注重把握人才成長規律。創立分層級培訓體系,建立“基礎培訓+專題研修+實踐鍛煉”三級培養機制,2024年組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4期,選派優秀講解員赴中央民族干部學院深造,培養“雙語導游”“非遺傳承人”等特色人才50名,專業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注重升級服務標準。制定《老北市文旅服務規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服務內容和考核指標,專業知識、講解水平、服務意識和應急處理等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游客滿意度提升至95%,服務投訴率下降30%。
老北市的街巷里,石榴花開得正艷。在這里,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朝鮮族冷面,架起了各民族廣泛交往的橋梁;一場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浸式演出,鋪就了歷史與當下全面交流的路徑;老胡同里各族孩童的歡聲笑語,浸潤著深度交融生生不息的溫情。未來,老北市景區將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加快實施“人才強旅”、數字展陳等系統工程,深化文化融合創新、拓展品牌傳播矩陣、加強區域協同聯動,構建“大北市”文旅生態圈,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更加鮮活、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