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民族大學努力建設區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高地
2024年9月27日,大連民族大學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這也是自2009年以來全國唯一連續四次榮獲該榮譽的高校。大連民族大學聚焦培養具有民族團結基因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人的育人使命,自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主線,切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為學校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
聚焦主線強黨建,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保障力。一是高位推動。大連民族大學成立以校黨委書記和校長為雙組長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領導小組,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貫穿到人才培養各環節。二是統籌謀劃。大連民族大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融入《大學章程》修訂,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做到五年有規劃、年度有計劃、季度有推進。三是完善考評。大連民族大學明確和理順各單位各部門各崗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須承擔的職責和任務,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貢獻率作為考核評價重要依據。
貫穿主線育新人,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向心力。一是建設“大思政課”育人體系。大連民族大學制定實施《推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持續深化“每名老師都是思政老師,每門課都是思政課,每名老師都在上思政課,校園就是大思政課堂”的“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二是建強課堂教學主渠道。大連民族大學率先在遼寧省高校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牽頭組建東北地區課程建設聯盟和虛擬教研室。立項建設鑄牢教育示范課程、示范實踐環節(項目)、示范教學案例各100個。三是建實成長大課堂。大連民族大學實施 “一幫一”互助學習、學生信息“一口清”“梯田式”培養、家校共育等舉措,連續十四屆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月活動,著力打造“學習互嵌、生活互嵌、師生互嵌、文化互嵌”育人生態。四是建好社會實踐大課堂。大連民族大學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學有機融入大學生社會調研、理論宣講、邊疆支教、科技幫扶、志愿服務活動等社會大課堂,讓社會實踐成為有政治高度、理論深度、思想厚度、實踐溫度的大課堂。五是建活多彩“云課堂”。大連民族大學建設集資源共享、在線學習、網絡宣傳等為一體的線上教育“云平臺”,讓思政教育從“指尖”走入“心間”,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可聽、可看、可感,引導學生感同身受,引發情感共鳴。
突出主線調學科,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科專業支撐力。一是推動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大連民族大學持續推進學科特區、學院特區、專業特區三類特區建設,實施立德樹人績效評價、學科專業分類建設與資源配置機制、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等改革,全力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構建人才培養新范式。二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體系建設。大連民族大學系統重塑民族學一級學科,培育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二級學科,建設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關鍵領域的學科專業集群。三是優化專業布局設置。大連民族大學積極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深化“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持續完善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近年來新增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區塊鏈、電子信息材料等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專業10個,停招旅游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國際商務等專業10個,開設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與應用、智能產品設計、智能生物制造等21個微專業,形成了與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需求高度契合的學科專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