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鐵路織網通四方 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
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鐵路線如巨龍般蜿蜒伸展,編織著國家發展的經緯,鋪就著人民幸福的道路。據悉,今年1至4月,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47億元,同比增長5.3%,這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的生動注腳,為經濟的持續回升向好注入了強勁的新動能。
鐵路作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關鍵一環,其在交通運輸中的骨干作用日益凸顯。從沈佳高鐵沈白段即將進行聯調聯試,到廣湛高鐵重點控制性工程文昌隧道實現貫通,每一條新線的誕生都在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物理連接”打破發展的不平衡,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的構想正加速成為現實。此外,鐵路網絡與“一帶一路”倡議同頻共振,中歐班列從西安、成都、沈陽等樞紐城市呼嘯而出,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通道越拓越寬。
民生為尺,在便捷出行中丈量幸福新刻度。鐵路的溫度,藏在每一個縮短的時空距離里。沈佳高鐵沈白段開通后,北京到長白山的列車最短運行時間將壓縮至4小時以內,讓“早晨在北京喝豆汁,下午在長白山品山貨”成為現實。廣湛高鐵開通后,真正實現“清晨捕撈的湛江生蠔,中午就出現在廣州的餐桌”。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物理空間的“拉近”,也體現在發展機會的“拉平”。在大涼山,復興號動車組駛過彝家新寨,讓“懸崖村”的孩子求學路不再艱難;在邊疆地區,格庫鐵路、阿富準鐵路相繼貫通,讓“坐著火車看中國”成為各族群眾的共同體驗。鐵路建設的“民生賬本”上,寫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鐵軌延伸中越走越寬。
鐵軌延伸之處,皆是發展機遇之所向。從鋼材、水泥等傳統產業的“產能激活”,到橋梁制造、智能裝備等高端制造業的“技術突破”,鐵路建設始終是拉動產業鏈升級的強勁引擎。當“公轉鐵”每年減少數千萬噸碳排放,當高鐵物流催生“高鐵+電商”“高鐵+冷鏈”等新業態,鐵路正以低碳之姿引領綠色發展。更值得關注的是,高鐵新城在沿線拔節生長,文旅產業因“高鐵+旅游”模式煥發新生激活“沉睡資源”,這些“軌道經濟”的新形態,正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賽道。
從綠皮車的悠長鳴笛到復興號的風馳電掣,中國鐵路的發展始終與時代共振。如今,16.2萬公里鐵路網貫通九州,“人暢其行、物優其流”融入日常,印證著鐵路建設不僅是交通動脈的延伸,更是凝聚民心、彰顯擔當的國之重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綿延的鐵軌如五線譜,奏響民族復興的時代強音,既是中國速度的生動詮釋,更是大國崛起的堅實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