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路風景】漫評:“鐵”龍馳騁春運路,繪就民生新畫卷

為期40天的2025年春運,于2月22日圓滿收官。這是春節成功申遺后的首個出行高峰,宛如一塊試金石,檢驗著鐵路的服務能力,更銘刻下鐵路部門以民生為導向的時代印記。在沈陽鐵路部門超14700公里的鐵道線上,17萬干部職工用堅守詮釋擔當,以創新回應期待,呈上一份兼顧安全、服務與發展的民生答卷。
安全為基,精筑春運生命線。春運安全,是民生根本,更是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面對東北地區極端低溫、暴雪等惡劣天氣,沈陽鐵路部門以“零容忍”的堅決態度,構筑起堅固的安全防線。鞍山西站的探傷工人,在零下20℃的嚴寒中,手持精密儀器,一寸一寸地檢查鋼軌是否有裂紋;沈陽站的職工們奮戰在清雪一線,確保“道岔無積雪、線路無隱患”,讓列車暢行無阻。從默默守護鋼軌的“守夜人”,到雪夜中清掃線岔的“逆行者”,他們用雙手守護的,是鋼鐵軌道,更是萬千家庭團圓的希望,以及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根基。
服務為民,解鎖轉型密碼。春節,是闔家團圓的佳節,也是檢驗服務初心的關鍵時刻。鐵路部門突破傳統“運輸者”的思維定式,以“需求導向”推動服務全面升級。沈陽站的“美麗服務臺”,為特殊旅客提供24小時貼心幫扶,“輪椅哥”團隊平均每天服務超百人;針對冰雪旅游熱潮,開通“冰雪專列”“溫泉旅游列車”,將遼寧的“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駐村書記帶領村民發展雜糧加工產業,并借助“土特產專列”打通產品生產與銷售的鏈條。樁樁件件造福百姓的實事,踐行著“人民鐵路為人民”這一鐵路人始終堅守的宗旨。
創新驅動,撬動高質量發展。在全球經貿格局深刻調整的當下,鐵路部門以“新質生產力”為強勁引擎,推動鐵路事業邁向更高發展層次。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內,龍門吊高效作業,滿載“遼寧智造”的集裝箱駛向世界各地;針對冰雪旅游市場,通過實時動態跟蹤客流、優化運力配置,實現運能與需求的精準匹配。這一系列創新實踐,不僅是鐵路行業變革的生動體現,更是國有企業服務國家發展的有力見證。
春運雖已結束,但對民生的關懷永不止步。隨著鐵路網絡不斷完善、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條條蜿蜒在東北黑土地上的鋼鐵巨龍,必將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為區域振興的宏偉藍圖,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