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含義
來源:海南省人民政府信用信息網
中國古代,“誠”和“信”本來是兩個意義相近的詞,常常用來互相訓釋。但細釋古書可以知道,“誠”和“信”二字,意義并不完全相同。“誠”的本義是真實、真切,引申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行為時則有誠實、真摯等含義。“信”的本義是求真、守誠,引申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行為時則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諾等含義。
如果從思想史的角度去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上千年前,儒家對“誠信”的內涵有著詳細的解釋。主要有三點:一是以“誠”為真實無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誠”為道德之本、行為之源,而以“信”為德目之一,三是重視“誠”的實踐,強調言行一致。
那么, 在當代中國的社會背景下,誠信又具有什么新的內涵呢?
首先,既然誠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實無妄,那它就要求人們尊重客觀規(guī)律,樹立求實精神。在誠信這把精神的標尺面前,一切的虛情假意和欺瞞詐騙都將無所遁形,遭到無情的揭露與批判。
其次,作為一種價值觀念,誠信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會群體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樹立起公平的處事態(tài)度以及大公無私的道德觀念。
再次,誠信所內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們自覺守法,真誠守信,樹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誠信對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誠信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中國自古就有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么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取信于民,團結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對于一個社會單位(如一個企業(yè))而言,誠信是立業(yè)之本。作為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誠信是建立行業(yè)和單位之間互信互利的道德杠桿。很難想象,一個不講誠信,不守信用的單位或企業(yè),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會有長期立足之地。
對于具體的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人生立于世間數(shù)十年,除去必須不斷學習,獲得知識之外,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去指導,否則,知識也可能成為滋生罪惡的工具。誠信就是培養(yǎng)人走向高尚的最好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道德準則,它指引著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系。
因此,我們可以說,誠信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的基石。它不僅對社會的穩(wěn)定繁榮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道德涵養(yǎng),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也至關重要。